EN

明德学院华沁艺:在环境艺术中没有唯一解

WechatIMG104.jpeg

 

     作为媒体社的记者,我很荣幸本次能采访到华沁艺同学。采访之前偶然在学校官网看到我们学校一位女生ED录取了明德学院的环境艺术专业,当时心想能选择文理学院这条相对“少有人走的路”说明她不随波逐流,很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当时又感觉华同学高中的经历又和环境艺术有紧密联系,说明她长期以来兴趣、目标都很明确。

     她是如何理解自己的?是什么让她会成为今天的她?对此我一直充满好奇,因此当时我心里就暗暗想要是能和她交流、采访应该是件非常有趣的事吧。


WechatIMG105.jpeg


毕业生信息

录取大学:Middlebury College(明德学院)

录取专业:环境艺术

高中选课:英语HL/数学HL/化学HL/视觉艺术SL/语文SL/环境科学SL

EE(专题论文):大地艺术(Land art)和生态艺术(Eco art)中“熵(entropy)”这一概念的不同应用。

兴趣:大多和艺术有关。喜欢画画,摄影,平时也看些音乐剧和文学作品。

社团:戏剧社、环艺社

自我概括:完美主义、心态随缘

 

访谈内容


问:为什么会选择像明德这样比较小众的文理学院呢?

华:之所以选择文理,一个原因就是课堂小班化,一节课十几个人,不像一些大学的大课上来就两三百人,是个更能包容个体的环境。

第二呢,就是同学、教授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密。我更喜欢一个安静、不需要每天都要面对很多不同人的环境。

 

问:艺术作为一种非语言的表达方式对你来说为什么有魅力?

华:我从小就喜欢安静不费力的活动,也学过国画水粉之类,有些基础,所以一直喜欢画画。另外呢,可能不太擅长文字,所以在想要表达或者记录东西的时候总是倾向于先用画画的方式呈现。

选艺术作为ib六门课之一也有相似的原因:希望学一门没有“唯一解”、甚至没有“局部最优解”的学科,满足自己的表达欲。

 

问:平时比较喜欢表达什么? 艺术(绘画、摄影)如何成为你学习之余的娱乐方式?

华:路上见到了一朵花一棵草一束光觉得很美,就很想记录,又或者看书看剧联想出了一个有意思的构图或概念,主要作用还是记录生活。

我有时候也会通过创作隐晦的画面来表达一些主题,还能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效果,挺不错。另外对于摄影的热爱也主要是希望记录生活中一些符合审美的东西,好看、喜欢,那就要把这个瞬间记录下来。

 

问:平时是不是喜欢画古风人物?为什么喜欢传统元素?

华:对传统元素的喜爱从画国画和读书开始就有,但是18年夏天待在NYU夏校的一个半月让我迫切的需要一些古典的、传统的、有趣的、只有母语使用者才能感受的东西,所以把相关的中文表达拾起来了。

 

问:为什么关注环境问题?

华:环境是我大学可能会major的专业之一,兴趣的起源主要还是初高中对这种比较综合且有点偏人文科学的学科比较擅长,所以决定要学。

我在初二的时候第一次看了《穹顶之下》,当时算是第一次和国内的污染问题打了直接的照面,确实有被震撼到,没想到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居然这么严重。

 

问:在高中阶段有没有遇到一次比较困难的事?当时你是如何克服的? 

华:当时我SAT暑假飞到美国去考试,结果碰上一套奇难的卷子考的非常差,本来想着考成什么样都不再考了,看到分数还是不甘心,和老师商量之后十月份再考了一次。几乎是临时做出的计划调整,所以报名(当时考位全满了,被迫报了waitlist冒着考不了的风险飞到马来西亚考试)和复习都很仓促,几乎每天晚自习都在刷题,还把本来计划的写主文书时间压短来腾出时间给sat复习。最后结果还算圆满,2019十月亚太题目和curve都友善,拼分上了1500。

 

问:对学弟学妹有什么建议? 

华:首先,时间管理要做好,不论是短期的还是整个IB的时间线。以我的经验来说,如果想考更好的学校,需要适当加快节奏,因为IB不仅有短期作业还有长期作业,不要被迫拖到最后面对成山的工作,不然最后仓促完成的作业质量也不会太高。

第二,做选择的时候尽量按照自己的兴趣来,尤其是高一和高二,毕竟高三也没什么选择余地了。不要因为“这个东西对我的申请有帮助/没帮助”这种简单的判断标准来。功利并无过错,只是纯功利的结果可能是没有动力坚持或者缺少对自己的理解。

第三,school research很重要。大家需要明确自己对学校的喜好,(eg:是村还是城,LAC还是大U,专业具体还是兴趣广泛,想不想出国交换,校园里中国学生有多少,school pride和校园归属感重不重要 etc.),这点可以帮助排除很多不想去的学校,不会出现最后“录了一个学校但是根本不想去”的情况,而且也能提升和申请学校的fit程度,找到申请冷门学校甚至会有先期优势。我的ED校Middlebury就是ED(早申请)相对冷门,但RD(常规申请)非常热门的学校,收到了offer和选校也分不开关系。


WechatIMG106.png

 

      在和华同学的交流中,我突然想到一期《十三邀》的对话。许知远在采访王小川(清华计算机学霸)的时候问,你是否被一种“太正确”所左右?王小川说,我总是奔着最好的那个去,市级冠军、奥赛冠军,但我在很长一段时间找不到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传统的学校教育似乎总让我们追求一个“正确答案”、“最好的路”,但是否是以丧失部分‘自我认识’为代价的呢?而在华同学身上,我看到了拒绝“最正确”的清楚明了,以及转而寻找“适合自己的路”的探索精神。期待这位关心艺术与环境、回望传统之美的女孩在这条探索之路继续坚持走下去。

首页

报名

热线